您现在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会员随笔和境外趣闻 | | 正文
 
日本文化的四大来源及其组成(3)——关于日本的思考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1/25 阅读:2642次 【字体:

   作者:叶其增

 

   (我的老师庄锡昌副校长校阅的《菊花与刀》中译本,此书在日本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3. 锁国崇武时代的副产品武士文化

    12世纪末(相当中国南宋中期),日本同中国的交流中断,进入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从此日本演变成封闭的内置型社会。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日本中央贵族政权统治的结束,进入以武士统治为中心的时代。在贵族时代,武士是比较低级的阶层,他们不满贵族的奢侈萎靡的生活方式。 武士以忠诚、信义、廉耻、尚武、信誉为旗帜, 团结和召集了崇尚这一精神的尚武之士,推翻了贵族统治。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天皇统治的结束,从此,掌握实权的是各个时代的幕府。从12世纪一直到明治维新700年间,武士精神是主宰日本的主流精神,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武家文化。在这一期间,各个武士集团互相争夺,相互残杀。著名的武士集团首领有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德川幕府时全日本有3,000万人,其中200万人是武士。可见武士在日本这一时期的重要。

    武士文化的组成主要来自两部分,它吸取了儒家的忠诚、节义、廉耻、勇武、献身 、 坚忍、信义、服从、礼仪、勤学的道德体系作为外表,形成了武士精神中忠孝节义的部分。 它又继承了神道教不分是非的自然信仰,对神力的盲目崇拜, 对死亡的无所畏惧, 形成了武士精神中残忍,愚忠,固守,僵硬, 复仇的部分。 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神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杀戮是武士的职业,这个行当的特性是在忠义和节烈旗帜下的无情和血腥。

    儒教和佛教从中国传入之前,支配日本人精神的是崇拜自然的神道教。在这种原始自然崇拜的支配下,日本人的性格中有着较多的反人性的扭曲和残忍。如5世纪末第25代天皇武烈天皇(498-506)就是一个暴烈成性残酷无比的暴君,据说他为了要看看母腹中的婴儿是什么样子,居然命令下人找来孕妇剖开肚子,观察腹内的胎儿。另外,中国文化传入前,日本在自然崇拜的支配下,乱伦也是平常之事。如著名的第33代推古女天皇(592-628),她的丈夫就是自己的哥哥第30代敏达天皇(572-585)。 由于日本脱离原始状态的时间较短,这种反人性的扭曲的民族性格至今还在日本人的血液里残留着。而武士精神就是这种残留的体现。

    日本武士文化中比较独特和不可思议的一个部分是它的死亡文化。这种死亡文化的中心是把死亡看做生的最高境界,欣赏和向往毫不犹豫的死,痛痛快快的死。同时,死亡是一门艺术,如日本武士崇尚剖腹自杀。剖腹自杀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在方式上和仪式上,还相当讲究。而剖腹自杀的名称也因动机各异而不同:

    自腹,战争失败而自杀;

    责腹,对过失承担责任而自杀;

    谏腹,为劝谏主君而自杀;

    誉腹,为保住自己的脸面而自杀;

    先腹,为先于主君死亡而自杀;

    论腹,为树立名声而自杀;

    商腹,为给家族子孙带来恩惠而自杀;

    诘腹,因悔恨而自杀;

    愤腹,愤慨于不实之罪而自杀,

     ......

 

     武士们都注重脸面,有极强的虚荣心理。他们往往做得看上去对死亡没什么可怕,但必须讲究规格,剖腹自杀时有许多礼仪讲究。从这种死亡观和虚荣心引申出来的是武士的战败观。武士在互相争夺残杀的过程中,经历无数次的胜利和失败,因此,他们认为失败是正常的,但失败必须败得有规格,有面子。所以,有时部分败军在战败投降后会将武器擦得铮亮后才交给胜方军队。

     从这一点说,日本武士的气质同欧洲骑士有某种相似。

     武家文化或武士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部分,对认识和研究日本和日本人十分重要。日本战国时代将军武士的誓死效忠,不分是非的盲目崇拜,侵华战争时期日军的残酷无情,恣意屠杀,二战末期神风敢死队驾机冲向美军航母同归于尽…… 数不清的例子都有武士精神或武士文化的痕迹。残暴的日本军队对中国和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武士道恶行的集中表现。当然,八十年代丰田公司员工死也要死在流水线上,福岛核电站部分员工誓死坚守核泄漏第一线,等等,某种程度上也有武士文化的印记。大和民族是一个可爱的民族,也是一个可怕的民族。

    战后日本迅速崛起,同日本民族普遍认同的武士文化中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观念,不屈于失败而立足于从失败中再立的精神因素也不无关联。而这些积极因素应归于武家文化中来自于中国的的儒家因子。

幕府时代的日本武士。

幕府时代的日本武士。

日本文化研究丛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天皇发布的对中国投降书。

二次大战结束时日本对中国的投降仪式(油画局部)。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苏州市外事学会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案17045267号  联系电话:0512—67956692
网站维护:苏州市外事学会    电子信箱:wsxh@wb.suzhou.gov.cn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天薇巷1号广电2号楼7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