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公共外交研究 | | 正文
 
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使命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8/26 阅读:4046次 【字体:

  在不久前结束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再次通过了一系列考验,携手张家口赢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让北京成为全球首个赢得夏奥会和冬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而中国也成为第9个拥有夏、冬奥会举办权的国家。为实现习大大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抓手。

  但是,奥运会不仅仅呈现为赛场上的体育活动。现代奥运诞生一百多年来,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超越了种族、国家、意识形态的边界,将全世界爱好和平与进步的人们团结在一起,追求卓越、相互尊重、和平友谊也成为所有参与国家的共识。而东道国也依托奥运会,让本国的故事更加动人,让本国的声音传播的更远,赛场内外早已插上了公共外交的翅膀。《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体育与文化的融合,增进奥运与社会的沟通,这正是公共外交理念之所在。

  在“京张配”联手申冬奥之前,张家口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并不高,甚至对大部分国人而言都是陌生的。可是,现在世人不仅知道了张家口的“大好河山”,而且熟知了作为冬奥会雪上项目承办地的崇礼县还是有着持续降雪期超过4个月的北方雪城。可以说,冬奥会让张家口和崇礼县一战成名,已经凸显了奥运会这一公共外交平台的功力。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平昌郡如果没有2018年的冬奥会,可能很少有人熟知它在韩国的位置、景点、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但是,冬奥会改变了这一切。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样为世界深入了解中国、认知中国多开了一扇窗户。北京完备的城市基础建设、高标准的体育设施、高效的赛事管理能力、强大的财力支撑、良好的国际形象以及高高的民意支持率等等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奥运会期间外国政要、观众和运动员通过各种方式走入中国社会,看到了中国蓬勃发展的现实,体会到了真诚热情的民风民情,直接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中国。而借助奥运会,中国民众对社会发展的自信、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让全民族更加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这一切对于提升中国的大国形象和改变外国社会对中国的误解与质疑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对于2022年的冬奥会无疑都是宝贵的公共外交经验。

  在接下来的7年中,中国将进入“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发展阶段,不论在内政还是外交领域中国都将真正向一个全球性的大国迈进。毋庸置疑,注重“人本”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仍将是首要的发展诉求。这就关系到如何更好地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世界能更清晰的看懂和接纳体量不断成长壮大的中国。2022年的冬奥会天然地承载着这一使命。虽然,成功举办夏奥会的经验是很好的借鉴,但是新情况和新问题催生下的新常态也许在创设机会的同时,也给北京和张家口提供了一些提醒。

  首先,“节俭办奥运”将是本届冬奥会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基础。曾几何时,赢得奥运会的举办权是多少国家和城市的梦想。不过,此次冬奥会申办城市中的四个欧洲城市在最后阶段却都以财务紧张、公众支持率低等为由退出了竞争。各国民众之所以对本国城市申奥支持度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成本的考量。随着近年来全球性的经济波动,尤其是欧洲经济持续不景气,公众对政府的治理能力及未来投资缺乏足够的信任,加上部分国家国内局势动荡,此次申奥在欧洲遇冷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国际社会对成本、民生等议题的权衡和重视。

  这对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工作是一个预警,即务必要节俭办会。铺张浪费的结果不仅影响国内经济发展,也会引发国际社会的质疑。据称,本届冬奥会预算中赛事编制预算约15.6亿美元,政府补贴约6%;场馆建设预算约15.1亿美元,社会投资约65%。相比索契冬奥会的500亿美元开支,这一预算可谓真正的节俭办会。如冬奥申委官员所言,“中国有经济实力,但不乱花钱,我们希望成为节俭办奥运的典范。”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本届冬奥会无疑也会成为塑造务实国际形象、践行公共外交的一个典范。

  其次,确保“冬奥蓝”成为可持续的“常态蓝”,实现京津冀地区的良性协作发展。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早已不仅仅是国人自嘲的家务事,在某种程度上蓝天白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感和认同度升降的重要风向标,成为评估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变量。早在2014年底韩国媒体就以《再见,索契的泥雪。你好,中国的雾霾?》为题调侃北京申冬奥的行为,质疑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能力。这样的论调在国外舆论中虽不占主流,但是却足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其国内民众对中国的形象认知。

  最近几年中国国内空气质量严重不好的情况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对于接下来的冬奥会筹备工作必然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正面认知大打折扣。“APEC蓝”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语境,不过随着京津冀三地的共同治理,蓝天白云也正在变得不再是奢侈品。“政府承诺2022年的PM2.5比2012年下降45%”,随着京津冀协同一体化的深入,出现“冬奥常态蓝”应该不会是空想。

  虽然有多个国家都同时举办过夏冬奥运会,但是却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同时具备举办内容迥异的两种赛事的实力和能力。不过北京却成为了例外,因为它有张家口这个小伙伴。但是两地办会的困难显而易见,好在2008年的青岛与北京“双城记”已有经验。而且,即将开工的京张高铁在奥运会期间提供城际便利的同时,也会让来自各国的运动员和游客体验“中国速度”的魅力。对于中国高铁而言,这无疑又是一次难得的公共外交机会。

  为了办好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政府曾在2009-2010财年为奥运的公共外交工作做出170万英镑的预算,虽然后来新政府进行了削减,但是对奥运会公共外交职能的重视力度并没有减弱。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强调公共外交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可以借助冬奥会这个平台,拓展公共外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另一方面对于冬奥会自身而言,让公共外交为其插上另外一双翅膀,帮助“京张配”飞的更高,走的更远。这既是北京冬奥会的使命,也是公共外交的使命。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苏州市外事学会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案17045267号  联系电话:0512—67956692
网站维护:苏州市外事学会    电子信箱:wsxh@wb.suzhou.gov.cn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天薇巷1号广电2号楼7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