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公共外交研究 | | 正文
 
公共外交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分析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2/26 阅读:4127次 【字体:

公共外交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发展的历史快车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中国绝对和相对实力的增强,以及发展目标的不确定性,在西方国家看来,对当前相对稳定的国际体系形成了一定挑战甚至构成威胁。这些观点对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产生了负面的效应。如何化解这些负面效应,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正面的、良性的国际环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公共外交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外交形式,以其自身价值和特点,对传播中国的声音、改善中国形象以及获得世界舆论的理解与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和平崛起的含义及影响

  和平崛起的含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国内关于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2003年11月,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的讲演上,首次提出了“和平崛起”这一概念。此概念从中国自身的视野和价值出发,描述了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的客观事实。“崛起”这一概念,不仅包含了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和国家权力不断增强的事实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即主动提升自身相对权力、打破现行国际体系的战略意图。因此,“崛起”这个概念被西方国家认为是带有威胁性的。以现实主义的观点来看,对既有权力体系的挑战,只能运用战争的手段,而历史上也一再得到证明。和平与崛起是一对矛盾的、相互排斥的概念,在西方来看,中国的“和平崛起”是无法实现和不可理解的。

  “和平崛起”概念提出的影响

  “和平崛起”的概念深深发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是中国发展的现实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东方与西方是两个不同的文明体系,世界观不同,对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在中国自然而然产生的概念,置之于国际舞台,则产生了不同的认知与评价。西方最为典型的是反应是“中国威胁论”的升温。新时期的中国威胁论出现在冷战以后。苏联威胁消失以后,中国经济、军事逐渐强大,中国威胁论开始在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泛滥起来。“进入21世纪后,中国威胁论已经是第四波。”

  公共外交的含义及对和平崛起的意义

  公共外交的含义

  相对于传统外交,公共外交是一个新型的外交形式。二战以来,外交的公开化已成为世界趋势,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到外交活动中来,公共舆论和社会大众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置民众舆论于不顾,无论在制定对外战略、外交政策以及处理重大外交事件时,都要充分考虑政府行动所可能引发的社会后果和民众的反应。

  “公共外交”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5年,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德·古里恩在该院成立爱德华·默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时首次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旨在通过引导公众的态度来对待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公共外交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

  从本质上来说,公共外交是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发展,根本目标仍是推进本国外交政策的实施与国家利益的维护。但与传统外交又存在明显差别。在主体上,公共外交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但在政府的主导和授权下,具体实施的行为体则是多元的,包括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对象上,公共外交的对象是各国民众,而非政府。这是公共外交区别于传统外交的最大特征。在手段上,更多的是靠软权力,如公关、传播、人文交流和援助等。

  公共外交对和平崛起的意义

  “和平崛起”这一概念和客观的事实本身已经被信奉现实主义的西方国家视为威胁。这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目标的一个外部制约因素。如何消除这一因素?通过传统外交的方式势必仍然存在许多障碍。而与传统外交相比,公共外交则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第一,公共外交的传播作用可以增信释疑,塑造舆论传播,也即对外宣传。随着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在世界的流通更加及时与全面。一个国家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媒体迅速传遍世界其他国家。传统外交的对外宣传,手段单一,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而公共外交则能利用国内国外各种媒体机构和技术直接以平等的方式作用于国外民众,使其理解真实的中国及崛起的意图,减少对中国的敌意。增信释疑,减少隔阂与偏见,从而塑造良性的舆论氛围。“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公共外交具有传递思想信息、塑造共同认知的巨大作用。”

  第二,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国际吸引力、文化吸引力共同构成软实力,中国软实力亦可通过公共外交来增强。一方面,公共外交通过对“中国模式”的宣传,传播“和平崛起”的理念,推动文明对话,在国际上树立“样板效应”,吸引别国自动效仿我国的发展模式,自动向我国政策靠拢。另一方面,公共外交可以拓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广度,这能使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认同和接受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形成文化的吸引力。

  中国的努力方向

  增加对公共外交的投入

  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应更加向公共外交倾斜。西方政府一向重视在公共外交上的资金投入。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公共外交的投入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同西方国家相比,在公共外交投入差距较大。要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公共外交事业上的差距,资金上的支持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增加公共外交的资金投入与财政预算,以迅速提高公共外交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要拓展公共外交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的公共外交要善于开发国内研究机构、民间团体、公司和传媒界的有效资源,主动为其创造“走出去”的条件与机会。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资源,适应国际公共关系领域新发展的新潮,利用国外的公关公司、专业经纪人和技术顾问等市场资源,提高公共外交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尤其是已经进入当地主流社会政治、经济、知识界的杰出人士,为公共外交服务。

  积极开展网络公共外交

  互联网络的出现,使世界联成一个平面的政体。互联网已经在形式、空间和参与范围等方面扩展了政府公共外交能力,外交手段也应适应互联网时代而不断革新。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对外交往、对外宣传和外交参与等活动,注重网络科技技术提升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助推作用。一方面要着建设网络外交力量,尽早尽快发展属于自身的民间网络外交力量,努力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另一方面要适度放开互联网,对网络过于严格和僵硬的管制,影响网民的参与意愿,公共外交效能也会受到影响。

  (来源:《理论探讨》2013年第8期 作者:吴超)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苏州市外事学会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案17045267号  联系电话:0512—67956692
网站维护:苏州市外事学会    电子信箱:wsxh@wb.suzhou.gov.cn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天薇巷1号广电2号楼7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