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外交:主动设置议题 开展危机公共外交
时间:2014-01-07 14:49:49 来源: 发布:公共外交网
最新一期的《学习时报》刊登赵可金的署名文章《新理念引领中国新外交》指出,2013年以来,中央加强务实外交,与国内外政府机构和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逐步探索建立多方联动的外交服务共同体。在热点问题上,主动设置议题,开展危机公共外交,效果良好。
文章称,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对中长期对外工作作出战略规划。一年来,中国坚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阶段,中美进入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时期,中欧合作确定了2020战略规划。
中国同发展中大国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中国大国外交布局更加均衡,合作水平明显提升,正在步入良性互动的健康发展轨道。构建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中心,开启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新方向。
文章指出,习近平、李克强就任后首访首站都选择了周边国家,中国同周边21个国家开展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交往,基本实现了高层交往全覆盖。中央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重大外交倡议,为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地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巩固了周边,开创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足迹踏遍非洲、中亚、东南亚和拉美国家,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巩固了传统友谊,赢得了真诚伙伴。
文章表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中国日益强调承担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进一步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信息,得到了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加强对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逐步建立健全了内外兼顾、通盘筹划、统一指挥、统筹实施的统筹协调体系,推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涉外各部门牢固树立“外交一盘棋”理念,保障了中央对对外工作的领导、决策、管理、处置等各项功能顺利实施,保证了中央对外战略意图的实现。
2013年以来,中央加强务实外交,围绕群众面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部际协调机制、央地沟通机制、内外联动机制和官民合作机制建设,与国内外政府机构和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逐步探索建立多方联动的外交服务共同体。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着力从顶层设计角度对中长期对外工作作出战略规划,这是外交科学统筹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中央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综合施策,必将开辟中国外交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文章还指出,2013年,中央统筹内政外交战略全局,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着眼于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加强策略运筹,主动布局,精准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新实践,实现了中国外交的新突破。
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成为统率中国战略全局的核心。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作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中国增强战略定力,主要体现在坚持改革开放和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上。中国外交越来越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外交正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在全球范围内稳步展开。
文章还称,中国有170多个建交国家,参与了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如果不能有效运筹有限的外交资源,是不能达到日益上升的外交需求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方式上进行了科学运筹,在双边外交中拓展多边外交舞台,在多边外交中强化双边外交,实现了外交效果的务实高效。
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利用多边外交舞台开展双边外交,增强多边外交的影响力。此外,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在重大外交活动中创新外交方式,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所有这些外交创新,符合外交科学规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文章表示,2013年的中国外交,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直面矛盾和挑战,在外交事务上更加进取担当,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主动发声,下先手棋,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了此前一度被动的外交态势,赢得了中国外交的良好开局。
面对中国周边环境“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复杂局面,中央领导频频出访,采取“先外围后周边”的思路,努力寻求缓和周边外交局势的对策。特别是在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管控钓鱼岛争端、推动南中国海合作方面,中国领导人果断决策,夯实了中国周边战略的稳定基石。在此基础上,中央召开首次周边工作会议,对经略周边提出全面部署,巩固了外交胜利果实。
文章称,一年来,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外交坚守底线,敢于和善于捍卫国家利益,牢牢把控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如果其他国家挑战中国坚持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原则,中国则敢于动用全部资源施加反制。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中国外交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主动发生,主动布局,赢得了有利于中国的外交态势。对于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不负责任的政治言行和外交表态,中国也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并采取适当举措,在不升级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外交斗争。即便中国卷入周边国家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也必须恪守在内政问题上的国际关系原则,不能逾越外交政策底线。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选派专家学者和相关官员,应邀到各国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政策变化,主动解释中国的政策,回应外国的关切,正在走向良性互动。
文章还指出,培养大国心态,关键是振奋民族精神。在热点问题上,中国主动设置议题,开展危机公共外交,效果良好。一年来,中国坚定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有力遏制了个别国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非法行径。
同时,中国主张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办法。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在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中国既要不急不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事情向积极的一面转化,通过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成问题得到解决。与此同时,中国也要做好最坏的准备,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总之,和平欢迎,战争也不怕,唯有坚持原则,进退有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海问题。在南海问题上是如此,在其他问题上亦是如此。
文章最后指出,做好两手准备,并不意味着立即启动相关预案和计划,而是实现有备无患。坚持底线思维,意味着在处理外交事务时要改变以往“防守反击”的消极思维,贯彻主动规划、主动部署和主动调整的积极思维,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要做好各种预案,甚至进行模拟演练,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情况的发生。
因此,对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来说,既要有立足于和平发展的各种计划和办法,也要有处理最危险情况的准备,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也才能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为中国长期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转引自中新网)
|